识别“挖坑”形态及其操作要领牛市和震荡行情中, 经常有一种股价走势出现。当股价运行到某一特殊阶段, 会走出另类的走势,这种特殊走势的股票,日后会有较大幅度的涨幅,有的投资者叫它“挖坑”。实质上这种走势是主力展开拉升前的一次严厉地洗盘、吸筹过程。充分理解主力和普通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准确判断主力出货与否,对于选择精准的买入时机,提高自己的盈利空间,十分有益。 1 特征描述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横盘或上涨, 从一轮行情的底部区域算起, 有的股票涨幅达到 30% — 50% , 随着大盘的调整, 股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跌幅一般在 10% — 30% 不等, 教科书中所讲述的看空要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断头铡刀”,什么“穿头破脚”,“均线空头排列”,甚至出现 100% 的筹码被套局面,完全是主力出货后的出逃形态,对于信奉“右侧交易”,具有“止损意识”的投资者来说,此时一般都会采取无条件卖出。之后,股价继续大幅下跌,令卖出股票的投资者为自己的“英明决定”庆幸不已。然而,奇迹发生了,股价走出“V”或“U”形反转,以大阳线、涨停板迅速回到“坑沿”,此时,奇迹再一次发生,成交量陡然放大,成为近期罕见的天量。再接下来,有的股票会走出股价一飞冲天的行情,有的会横盘几天后启动飙升行情,有的会再次继续暴跌, 最终, 它们都成了那个阶段的明星股, 因为它们一改过去的颓势, 最终涨幅惊人。 2“挖坑”机理探究凡是成功走出“挖坑”上扬形态的股票, 前期主力一定是吸筹的, 一定没有大量出货。基于这种认识, 无论主力采用横盘吸筹, 还是震荡上扬吸筹,走“挖坑”形态的洗盘、拉升过程, 从战略上、战役上、战术上而言, 主力只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更多吸筹, 二是为了腾挪出上涨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主力的这种行为, 这叫作“逆向思维”,“反射加强”。随着股市教课书的普及, 投资者或多或少学习了不少技术分析方法, 学习了技术指标的使用。但是可怕的是,主力正是利用了传统分析技术和指标,迫害广大投资者,这种操盘手法,使得所有传统技术指标全部走坏,所有传统分析方法失效。有人对股价回到坑口附近放巨量不甚理解,如果分别站在主力和散户经济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 答案是容易理解的。在那里, 大部分普通投资者经历了数日, 十数日的鬼门关之旅, 死囚牢门打开宣布自由的瞬间, 就是解套盘涌出的心态。另一部分成交量来自坑底买入的获利盘。在这双重力量的作用下, 卖盘蜂涌。主力却动用大量的吸筹资金, 等候卖盘的涌出, 这一天拉涨停板的概率很大, 但是, 机乎没有看到开盘就涨停的案例, 主力吸筹动机昭然若示,成了当天成交量异常巨大的原因。 3 研判“挖坑”既然主力的“挖坑”行为使得几乎所有传统技术分析和传统技术指标失效,是不是主力的“挖坑”成了不可研判的黑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主力是以吸筹和腾挪股价为最终目的,他的行为一定会在 K 线图上露出蛛丝马迹。研判主力是否“挖坑”的重点,要从主力前期对股价的操纵看起。 主力是否吸筹了? 让我们把 K 线图收紧一点,电脑屏幕上摆上一年的 K 线。这次股价大跌前几个月的波动中, 上涨天数多, 还是下跌天数多?上涨过程是不是以小阳线居多?回调中是不是以大阴线为主?这叫“熊长牛短”,“红肥绿瘦”, 是主力明显吸筹的 K 线形态。从供求关系上来说, 持续的买入,反映在 K 线
识别“挖坑”形态及其操作要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