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生态市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总 则
(一)规划范围
临沂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面积17184平方公里,人口1011万。
(二)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17、《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
2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22、《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23、《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
24、《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临沂机场通航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
2、生态环境良好。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文化底蕴深厚。临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临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市内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洗砚池、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40多个。临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4、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临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优势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从以二产为主向二、三产联动的转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上升,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压缩,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5、商贸物流发达。临沂共有各类市场1004处,,其中临沂批发城38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三位。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闻名全国的商贸城。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工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建材、火电、化工等行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2、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得到根本改善。
3、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719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以上。特别是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流失面积、侵蚀模数偏高,是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地区之一。
4、森林生态效益偏低。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种结构欠合理,多样性程度差,生态防护林面积比重较低,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尚未健全。
5、土地承载过重。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资源不足。,且耕地质量差,用养失调。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速度
临沂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