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学习要求
掌握内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熟悉内容: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常见合并症的治疗。
了解内容:病原学和HIV药物。
主要内容
[定义]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原学]
1981年美国首先报道一组男性同性恋中临床上出现了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以后相继因各种感染死亡。1983年5月法国学者蒙太尼首先从一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病毒,称淋巴结相关病毒。1984年5月美国学者盖勒亦从艾滋病患者的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称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1986年5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艾滋病病毒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艾滋病的病因。1986年Clavel等自西非艾滋病患者血中分离出的HIV与美国、西欧分离的病毒有所不同,乃将先发现的HIV称为HIV-1,西非发现的称为
HIV-2。HIV-1型又有M组病毒分A-k亚型,还有O组和N组。我国主要流行的是C,E亚型,静脉吸毒者开始流行的是B亚型,近年发现20%~30%静脉吸毒者是C亚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无症状携带者及急性HIV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毒存在在血液、和精液内,感染者在抗体阳转前即有传染性。
传染途径 艾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有三:①性接触,包括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②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③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后终身带病毒,血中抗HIV抗体没有保护作用,只说明已感染了HIV,发展为艾滋病后常因继发各种感染而导致死亡。据估计全球以每天有160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在发展,亚洲的感染人数将超过非洲。我国主要在与云南边境地区以静脉吸毒感染,近年来在中原地区又出现卖血人群的感染,医源性传播在我国值得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感染也将成为一个重要途径。
易感人群 不分种族,年龄,男女均可感染,以中青年占多数。
流行特征 根据UNAIDS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全球HIV/AIDS总数为4200万人。地区和人群分布及死亡数见表1-1,1-2。
表1-1 全球HIV/AIDS的成人和儿童估计数(截止2002年末)
地 区 估计数
北美 980 000
加勒比海 440 000
拉丁美洲 1 500 000
西欧 570 000
北非和中东 550 000
撒哈拉以南非洲 29 400 000
东欧和中亚 1 200 000
东亚和太平洋 1 200 000
南亚和东南亚 6 000 0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5 000
估计总数 约42 000 000
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全球HIV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占全球HIV/AIDS发病人数的70%。
表1-2全球死于HIV/AIDS的成人和儿童估计数(截止到2002年末)
地区 估计死亡人数
地区 估计死亡人数
北美 15 000
加勒比海 42 000
拉丁美洲 60 000
西欧 8 000
东欧 25 000
东亚和太平洋 45 000
南亚和东南亚 440 0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
北非和中东 37 000
撒哈拉以南非洲 2 400 000
估计总数 约3 100 000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至2002年年底,全国累计报道HIV/AIDS40560例,较2001年底累积增长32%,其中艾滋病病历2639例,较2001年上升656%,死亡1047例。艾滋病传播以经血液途径为主,主要是吸毒占637%(25828例);经性途径81%(3292例);经采血(浆)途径93%(3776);根据专家估计,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到100余万。
[临床表现]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各种服色人群均易感染HIV,90%的感染者在20~49岁。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之间的潜伏期,可由数月至数年,最长可打8~9年。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
传染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