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 — 2015 )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 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2008 — 2012 )> 的通知》, 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一)基本情况 2007 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 全区面积 平方公里, 服务人口 万,辖5 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个、乡镇卫生院 3 个,卫生技术人员 226 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 130 平方公里, 服务人口 万,辖 6 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 6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7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 413 人,执业医师总数 181 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72 名(主治医师 47 人) , 占医师总数 % 。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二)主要成绩“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 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 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 推广 14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 100% 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10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 % 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 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 5000 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 90% 以上。 5. 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