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拯救”地震.doc.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拯救”地震 4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 级地震; 5月 12 日,尼泊尔再次发生 级地震; 5月 12 日,中国汶川 级地震 7 周年。三个信息点仿佛三颗炮弹, 在人们平静的 5 月生活中“轰炸”出三股火热的议论波。三次“轰炸”过后, 在我们印象中, 留下了哪些记忆?是如何抗震,抑或是如何灾后重建,还是如何科学防震。每一场地震后, 人们往往从报道中了解到哪里地震了、灾后损失是多少, 细心一点儿的还可能会关注灾后重建以及灾区人民心理恢复……地震后如何拯救受灾的群众,这是我们时常考虑的,但,我们是否还想过,应该如何“拯救”地震。所谓“拯救”地震,就是做好防震工作,譬如,房屋能抗几级地震, 是否是地震多发地, 是否具备地震应急能力。如果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或许我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从“下次地震在哪里”转到“地震来了我会做什么”。被放错重点的地震 4月 25 日尼泊尔地震后, 统计我国媒体报道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几大方向: 从新闻消息角度出发, 震区基本情况实时汇报, 珠峰大本营遭遇雪崩, 国航为受灾中国公民保驾护航等。从文化角度, 人们关注到作为佛教圣地, 尼泊尔大量旅游资源被摧毁。从科学角度, 地震自救知识再一次广为传播。还有类似于“世界进入地震活跃期”的信息以擦边球的姿态吸人眼球。这一事件一度成为 4 月、 5 月交接时候的新闻热点,加之汶川地震 7 周年纪念,地震成为 5 月甚至是 2015 年的新闻热词。对于地震这一“热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每次地震完了,就把这个作为热点(来讨论)是不正常的。”他认为地震应该成为一个长效话题被人们认识, 而非只是将眼光局限于某场地震, 只保留三分钟热度。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是重点“尼泊尔地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尽快把我国城乡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提高。”相比较一场地震,高孟潭更加注重中国应对地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重点就是震前预防工作,尤其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为什么高孟潭特别强调“要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他认为, 从国家层面上看, 这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现实支撑。其次, 如果我国城乡工程具备了相应的抗震能力, 就能保证小地震对城市、居民基本没有影响;工程建设能够承受中等、高等强度的地震,即使发生大地震,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原貌。“甭管地震是明天发生还是后天发生还是不发生,我们都有办法。”如何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对于如何提高我国城乡重大工程抗震能力,高孟潭作了系统的阐释。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要提高这些图的科学性。判断什么地方发生大震的风险是多少,从而提高工程决策的科学性。”高孟潭所说的“这些图”是贴在他办公室的两张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规划图”。他认为, 工程建设没必要都以能抗 8 级地震为标准, 而是应该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图, 有针对性地设置工程抗震能力。但明确“针对性”的前提要保证区划图的准确性。因此, 高孟潭等人一直在研究调整区划图的时效性,贴在他办公室的两张图是今年 5月 15 日刚刚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证的地震区划图。其次, 是集中国家重要安全目标、国家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强化国家未来灾害情景构建。“如果发生 8 级地震,我们能尽快搞

“拯救”地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