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教学设计 2010年10月31日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1.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
:本文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
(3)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尝试对朱自清散文进行评价。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师生互动,理解课文的圆形结构。
(3)品味精美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语言清丽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
。
、朗读、背诵。
、品味、欣赏。
五、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重点品味
审美欣赏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背了解景
激情导入
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3)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
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
导入课文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经久不衰。读着这篇散文,一派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梦幻,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诗,有画,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1)欣赏《荷塘月色》朗诵录音。(听读时请完成以下任务:①在每一小节前标注自然段序号。②用横线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③用浪线划出你所欣赏的精美句子或用着重号标出你感觉用得好的字词。④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⑤体味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
(2)问题探究:
问题1 说说你听读后的第一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原有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感受本文的美。
明确: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你觉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悦还是忧愁或是喜悦中夹杂着忧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