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宝鸡市中心医院 蔡顺兴
*
*
1、为什么灾后急需心理干预?
灾难印记一辈子不会消失。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汶川地震以来,相当多的人表现出躯体的、情感方面的不良反应。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灾后心理干预是驱散“心灵余震”的必需品。
危机干预的目的:
1、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2、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3、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
*
2、灾区人们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
*
3、灾后心理援助的基本原则
只帮忙,不添乱;先培训、后进川;和大家,一起干;多倾听,不贴签;防再伤,折语言;播希望,不间断;内支持,外救援;重管理,保安全。
5月19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 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
*
4、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心理救援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现场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缓解心理危机,而且能够和其他现场救援人员一起,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减少谣言的传播,为现场救灾人员提供心理帮助,从而保障整体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体现政府和社会对灾区群众的人文关怀。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
*
5、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
*
6、心理援助的主要对象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
灾后心理援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