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福宝秧苗戏模板.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福宝秧苗戏
——田坎上百曲汇
福宝秧苗戏产生、传输于福宝镇,是一个生产劳动和歌唱艺术相结合田间小戏,它融山歌、小调、地方戏曲(福宝灯戏)和打击乐为一体,是“田坎上百曲汇”。
福宝镇在四川省合江县东南面。旧时地广人稀,庄户人家每十二个月栽秧均需雇请帮工,结群劳动。栽秧包含扯秧、挑秧、栽秧等劳动步骤,是多种农事中最苦最累劳动。扯秧、栽秧全部是蜷腰拱背劳作,且在泥泞中进行,又值春寒料峭时节,风雨侵衣,冷水刺骨,农人十分苦累。正因栽秧劳苦,才产生了栽秧“幺摊小吃”传统习俗。即栽秧人在半天劳动中,中间要在地头休息一段时间(半小时左右),称“幺摊儿”。主人将备办好猪儿粑、麻糖等送到地头,让栽秧师夫“幺摊”时食用。福宝这个民俗一直流传至今。过去,大户人家还请人在地头打鼓唱戏,这就是“秧苗戏”。
福宝秧苗戏起源于古代端公(神汉)跳神。福宝地处山区,草木丰茂,气候阴湿,轻易生长蝗虫,稻谷常受蝗灾。大家为了消除蝗灾之患,每在开始栽秧之日(俗称开秧门),便请端公地头作法,踏歌踊舞,请求神灵保佑禾苗顺利生长,不遭蝗害,稻谷取得好收成。伴随社会发展,人烟不停增多,端公应付不完栽秧攘蝗之事,乡里能歌善鼓之人便应运而出,兴起了“闹秧”演出。“闹秧”人在端公“神歌铁磬”之外,唱俚歌,打土鼓,既攘蝗,又娱人,乡人喜闻乐见。元代戏曲流行,端公跳神逐步发展为傩戏,“闹秧”演唱也逐步有了戏曲内容,成了“秧苗戏”。
福宝秧苗戏有着祈神攘灾、鼓舞劳动、调整情绪、消遣疲累等功效。在一天演唱中,有相对固定结构程式,表现为“敲秧门”、“闹田坎”、“放幺摊”、“震杀尾”四个部分。
“敲秧门”俗称“打闹台”或“请神”、“安师”,营造栽秧开工气氛。通常先打《山乡》、《杨湾》等表现地理环境锣鼓,然后打《乾二锤》,唱《刘猛将》(民间传说中驱蝗神),唱毕,表示“求神”已成,秧师已安,栽秧师夫便冒冷下田,扯秧栽秧,尽显身手。“闹田坎”是“秧苗戏”主体部分,唱戏人在栽秧人栽秧田坎上击鼓唱曲,给栽秧人助兴鼓劲。栽秧人栽到哪一块田,唱戏人就唱到那一根田坎,表示全方面驱除蝗害,不留死角。“放幺摊”是在栽秧人工间休息(幺摊)时,唱戏人在地头演唱,让栽秧人一边吃主人送来粑粑麻糖,一边观看节目演出,以消解疲惫,积蓄精力,以利再战。“震杀尾”是收工阶段歌唱。 “震”表现强大气势,“杀尾”是结束(收工)意思。临近收工,唱戏人引吭高唱,紧锣密鼓,栽秧人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冲刺劳动进度。由此形成劳歌合一最终高潮。
福宝秧苗戏演唱形式有两种:一个是唱一句唱词,打一段锣鼓,称“一句一打”,各句间所打锣鼓相同;另一个是唱一段唱词,打一台锣鼓,称“一段一打”,各段间所打锣鼓不一样,如前段唱后打是《四面见》或《灯台》,后段唱后就打《謇巴囝》或《期头》,以在一个曲目中不打重台锣鼓为标准。“一句一打”形式多用于戏曲声腔“筒筒腔”和部分小调曲目,“一段一打”用于山歌和部分小唱。唱曲有为“一领众和”形式,如《锣鼓叮当调》;有是锣鼓间奏形式,如《唱灯调》。曲目标领唱通常是“班头”(秧苗戏班头人,也称“歌师”或“戏师”)担任,其它组员帮腔(称“吼巴”)。如田间栽秧人中有会唱愿唱者,也参与帮腔。领唱时,以鼓敲打节奏。秧苗戏戏曲均为小戏曲,每出戏角色2—3人,女角由男性演唱。戏曲唱本采取福宝灯戏唱本,但无胡琴伴奏,锣鼓打法也不一样。唱戏人

福宝秧苗戏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5.31 MB
  • 时间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