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评析范文一动态消息: 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素不相识解囊相助 3400 元本报讯昨日下午 5 时许, 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 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7月6 日下午 2时 30 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 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 当场流血不止, 不省人事。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 见到这情景, 焦急万分, 束手无策。正在这时, 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 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 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 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 400 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 3000 元作为住院费用。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这时, 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 1993 年7月9 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 评析范文: 客观叙述余味悠长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 构成了第四届(1993 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解囊相助 3400 元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 这篇 530 个字的消息, 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这篇消息的主题, 就是抓住了受恩欲报和施恩不图报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冲突。作者通过对一个事件的简洁叙述, 突出地把两种观念以及它们的碰撞, 形象而动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而只是客观地讲述, 没有评论, 没有感慨。但是作者要表述的观点, ,也接受了。题材好,, 用不着去引申或抒发什么, 就可以达到宣传某种思想, 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和感染读者的目的。这篇报道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在于他写得很真切。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在题材之外, 发挥的余地很大。新闻报道则完全不同, 记者笔下, 不能像搞文学创作那样搞“典型化”, 而只能找典型, 找到什么就是什么, 不仅不能虚构, 连添枝加叶都是不允许的。为此, 记者必须勒于寻觅, 勤于深入采访和挖掘, 去找真人其事, 去找感人的细节。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有些记者( 通讯员), 不愿在深入来访上下功夫, 因而纵有生花妙笔, 也写不出真切感人的作品来。这篇消息在叙述方法上,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 文中的叙述方法是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顺序法, 即实实在在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什么倒叙、插叙, 一概都没有用。先是写来人请求为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至
消息评析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