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东晋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迅速为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据有。晋室琅琊王司马睿在南
北世族的支持下,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东晋(317~420 年)。
一、东晋设置
永嘉乱后,南北战争频乃,北方士民纷纷南徙投靠晋室。南北人民强烈要求北伐,收
复失地。曾出现东晋初年祖逖北伐的壮举和中期淝水大捷的胜利,一度收复北方大批失
地。但腐败的晋室断送了民族义士的统一大业,仅赖当时的特定环境——李蜀固守巴蜀,
不遑远图;北方二赵虽强,但内乱不已,无暇南下经略;二秦虽然扬鞭江浒,但淝水战
后,前秦迅速瓦解,后秦力量不济;其余政权因弱小,不具备统一的力量,使东晋维系
偏安于东南一隅的局势。祖逖北伐和淝水大捷仅使东晋势力达到黄河南岸,基本上以淮
河为限。后期更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今属湖北)、夏口(今武汉市)、合肥(今为市)及
寿阳(今寿县)、淮阴(今江苏清江市)沿淮南部为线,仅占有西晋 11 个州的地盘。
东晋的地方行政管理仍沿袭西晋的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但十分混乱。其主要
表现是大批南徙的士民纷纷沿袭原籍在大江东部两岸、淮南、淮西、沔北、汉东地区设
立流亡的各级地方政府,史称“侨置”、“侨立”、“遥领”。起初,它们与当地的各级区划
无关,侨民也可以随时迁徙它地,另立流亡政府,也可返回家乡,均免调役。因此,这
些侨置的州、郡、县往往一名数地,一地数名,朝此夕彼,归属无常。如与安徽有关的
陈留郡其中有一侨地位今全椒与堂邑的边界,但此处已先侨置谯郡的长垣县,所谓侨中
之侨,更增混乱。其隶属关系十分复杂。初期,侨置郡县大体属侨州。如明帝太宁二年
(324 年)前后,在江淮间侨置下邳、平昌、东莞、鲁、沛、濮阳、高平、泰山、高密、燕、
齐、平原、雁门、辽西、北沛、乐陵、广平、济阴、济阳等郡,分属徐、兖、幽、青、冀、
并 6 个州。成帝在晋陵及广陵侨置徐、兖、幽、并、青、冀 6 个州,而所隶的侨郡县则
大部散布于江淮之间的徐、豫、扬州境内。为了加强控制和增加财政收入,咸康七年
(341 年),开始对这些侨置流亡的各级地方政府搞“正土断白籍”。兴宁二年(364 年)庚
戌日(三月初),颁行“庚戌土断法”,令各级侨置政区在侨寄地土断①。自后,侨置州郡
始领所隶的侨、实郡、县。尤其是义熙九年(413 年),刘裕重申庚戌的“土断法”,将侨
民编入当地的户籍,有的划归当地管理,有的取代当地的郡县,由侨置的州、郡管理,成
为有实土的州、郡、县。刘裕土断后,撤销幽、冀、并、青州,并入徐、兖 2 个州,划
晋陵、义兴 2 个郡入扬州,才使这些名存实亡的建制稍有头绪。
这种以虚作实,造成地方各级政区混乱的建置连正史中的“地理志”也很难搞清楚,
①为了改变东晋兴起的侨置制度所引起了地方行政管理混乱和影响政府收入,晋成帝下令废除这种侨置制度,
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州、郡、县,命侨寓的王公以下士民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做法,史称“土
断”。
· 73·
后人的考证也不全面。加上东晋无“地理志”,《晋书· 地理志》对东晋的设置也讲得十
分粗陋。洪亮吉的《东晋疆域志》也很不全。据各种史料勾勒,以义熙十三年克复长安
的东晋全盛疆域统计,先后有可考 31 个州中实州 14 个,侨置、遥领 17 个州。实州中可
考县有 912 个,侨州中实县 22 个,实州中可考侨县 43 个,侨州、侨郡中设侨县 200 个,
总计有 254 个郡,1200 个左右县。无考的郡、县,撤并、遥立的郡、县更多。
其次,东晋所依赖的社会基础是腐朽贪婪的南北世族,并由王、谢、庾、桓四大家
族轮番执政。他们醉心于维系本世族、本阶层的特权,互相争斗和制约,使中央对地方
无法实行有效的治理。后期,王、谢、庾三家相继衰落,朝政旁落桓氏,桓玄成为晋王
朝的铁腕人物,先后控制了东晋疆土的三分之二。在孙恩起义等打击和王朝内部的倾轧
下,东晋政权为桓玄所易帜。桓玄在元兴二年(403 年)十二月称帝,建立“楚国”。翌
年,在西逃益州途中为乱兵所杀。
再次,州刺史和郡太守大都由将领担任,继续和发展了汉末以来武人干政,造成军
阀割据叛乱,藩镇拥兵自重,削弱中央权力的恶劣后果。
二、东晋时期安徽境内的设置
东晋时期,安徽境内仍为豫、徐、扬 3 个州。其中,皖北地区自西晋末年永嘉乱后
为刘渊部将,后为后赵的石勒攻陷。徐州只剩下不足一半的地盘,豫州只剩下孤城谯城。
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曾短时间收复部分失地。永昌元年(322 年),豫州刺史祖约退保
寿春,原豫州全土已失。咸和三年(328 年),祖约逃往历阳,后赵又据寿春,东晋在安
徽范围已以淮河为界,进而使
第二节 东 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