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幼儿教育古代幼儿教育我想找古代关于幼儿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识有关于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最佳答案《吕氏春秋· 孝行》中说:“夫孝, 三皇五帝之本务。”可见, 注重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以后, 孝悌之道更是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 因此在封建社会中, 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 也就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 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如清代学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规》中曾说: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 事无大小, 无得专行, 必咨禀于家长。”这些要求均是为了突出父母的绝对权威。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 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意思是说, 孝子的事亲之道, 主要是平时对父母态度应恭敬, 不得懈怠, 尽己之能侍奉父母并使其得到快乐。《礼记· 曲礼》中也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 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 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可以说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香九龄, 能温席。”( 王应麟:《三字经》,《中国封建蒙学文化评述· 附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 页。)据说黄香 9 岁时, 对父亲非常孝顺, 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他就被列为古代廿四孝之一,成了封建社会儿童学习的榜样。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孝顺双亲的品德, 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 同时, 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 亦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当然, 封建社会的“孝”从本质上说是“借正父子之论, “以严君臣之分。”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 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 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 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 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如果说孝是用以维系纵的家庭关系,占主导地位,那么悌则是用以强化横的家庭关系, 居辅助地位。对幼儿进行悌的教育, 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 为兄者爱护弟弟, 为弟者敬爱兄长。据说东汉时大文学家孔融 4 岁时,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而自取小的。这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 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家庭教育中强调悌德的培养, 目的是为了使兄弟和睦, 家族兴旺, 个人日后能在社会上立身。三国时向朗曾告诫其子说: “贫非人患, 惟和为贵。”“九族和则动得所求, 静得所安。”( 向朗:《遗言诫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三国文》。) 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则明确指出:“兄弟者, 分形连气之人也……二亲既殁, 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颜之推:《颜氏家训· 兄弟》, 《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7、 40 页。)如果兄弟阋墙, 则子侄亦不相爱, 当有外祸来临之时, 还会有何人援手相助? 《魏书· 吐谷浑列传》中还记载了一则故事: 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 20 个儿子,他在病危时便把儿子们叫到面前,说道: “你们各人拿我一枝箭, 在地上折断。”他的儿子都把箭折断了。
古代幼儿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