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出自】:《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中国古代一直都说“男女有别”,在古代男女有别大多并不是说的生理上的区别,男女有别指男女两性相互关系是处于尊与卑、主与从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以农立国、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父权制大家庭同居共财的生活方式,构成这种文化观念滋长的土壤。
而文人对如男女有别也有自己的看法,列如,明代叶邵袁《午梦堂全集·序》中说:“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才、貌也。”
这一文化观念的建构过程伴随以家庭为生产、消费单位的普遍化;性别被强化为两性劳动分工的单一标准,两性劳动分工被纳入主从关系;男性家长作为家庭经营单位的组织者、家庭财产支配者地位的确立而初步完成(约在秦汉之际)。
由此,女性成为由男性支配的辅助劳动工具,归父权制家长个人所有的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妻、母角色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尺度,嫁人从夫成为女性别无选择的谋生之道。“男女有别”的文化观念是对两性主从关系、尊卑关系的表述,被视为农耕文明的精神支柱之一,得到法律的庇护,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导致对两性在价值取向、劳动分工、法律地位、行为规范、情感定向、审美眼光等方面的不同标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来文明(即工业文明)冲击本土文明(即农耕文明),“男女有别”文化观念伴随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工业化推进而解构。
清末,兴女学、废缠足、易妆饰;明国,法律修订、职业拓展、精神解放、政治觉醒并且兴起女校。
男女有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