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民歌特点文化特征研究论文.docx(论文摘要〕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 结果,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土族民歌形成、发展,以及互助、 民和两大土族民歌色彩区区域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除土族传统文化及周边 汉、藏民族民间音乐外,汉、藏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族语言等民 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引言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而 民间音乐所处的社会、文化等生态背景又影响着音乐形态特征的形成。
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各地 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不断撞击与交融,民歌文化区往往又是相对的,在同 一音乐文化区内,实际上也会存在各族民歌间的碰撞与交流。
笔者就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等生态背 景因素之关系做初步探析。
土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于有世界屋脊 之称的 青藏高原东北角,其所居住的河湼谷地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区,在历史上就 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带,各历史时期不断有不同民族迁徙流动,是我 国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
土族在漫长且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周边汉族、藏族 分布地 域与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土族在长期与汉、藏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除保持了 本民族传统婚恋、仪礼等文化、习俗外,也不可避免地 受到了来自汉族、藏 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教、民俗、语言、艺术等
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其民歌在形成的过程中,除受到本民族固有文化形态的影响外,自然也 受到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以下仅从土族及其周边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使用语言、民间音 乐四方面对土族民歌种类、音乐形态、唱词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及区域性特 征的成因加以尝试性探析。
一、宗教信仰的渗透音乐常常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音乐形 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
土族作为一个有着长期宗教信仰史,且宗教活动在其生活中和心目中占 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宗教文化对其民歌特别是宗教仪式曲的发 展定会起到某 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当初外来宗教在土族中传播时,就曾注重以音乐等艺术化手段增强传播 效果。
13世纪的藏传佛教宗师、大学者萨迦班智达•贡葛坚赞在其著作《乐 论》一文中从一个宗教传播者的角度阐明了音乐在藏传佛教中作为传播手段 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其向土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便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对原有土族的某些 民歌进行改造和吸收,使自己原先带有汉族或藏族艺术、文化特征的宗教音 乐产生一定的民族化、世俗化倾向,宗教信仰在土族中的普遍现象也自然会 使藏族音乐文化被土族原有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土族民间 音乐特征。
由于宗教活动中民歌的意义常常超岀宗教仪式阶段功用而进入到表演和 创造的艺术化审美阶段,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继承和发扬土族文化遗产 的作用。
由于土族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其宗教文化蕴含着多民族文化因素 宗教信 仰现状颇为复杂。
土族地区周边汉、藏民族在人口、地域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汉、藏宗教 浸入并被接受,甚至占统治地位时,便形成了以土族原有传统宗教、文化观 念为主,继而结合其他民族某些宗教、文化观念的一种 特殊的宗教哲学观,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土族原始宗教萨满教并行不悖,在土族信仰中均 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各土族聚居地与汉、藏民族交往的程度不同,这两种宗教信 仰对土 族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形成了新的土族宗教信仰 分布。
其中藏传佛教是土族接受藏族文化的标志;而地方保护神信仰如龙王、 二郎、四郎、娘娘、阴阳和风水信仰、祖先崇拜等几种信仰显然源自汉族民 间信仰。
大体上说,互助、同仁和天祝等互助民歌色彩区以下简称互区受 藏族宗 教影响较深,而民和民歌色彩区以下简称民区则受汉族影响较 大。
1汉族宗教文化对民区土族民歌的影响民区部分土族信仰的法拉、法师 是土族原始宗教 萨满教的遗存。
土族认为法拉①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对其非常敬仰。
民区的法拉以汉族为主,其次才是土族;法师②则汉族、土族均可
老百姓将其兼有歌、舞、乐的动称为唱法师或跳法师,表演的过 程称为 喜神,诵唱的曲调便被称为《喜神曲》。
民区另一部分土族信仰的二郎神被奉为佑助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保 护神,在民区土族纳顿节中供奉的便是二郎神。
纳顿意为玩耍、娱乐,原是蒙古人传统的娱乐活动,然而现代的纳 顿, 已大量显现了汉族文化的内容,它是三川地区最大的传统集会。
纳顿节会上表演的是汉族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西游记》等 故事,供奉的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二郎神,可见在民区土族文化受汉 族影响深 刻。
2藏族宗教文化对互区土族民歌的影响与民区土族宗教信仰有着较大
土族民歌特点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