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规范性指导原则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Date of last version: 2005/7/1)
临床研究证据和证据类型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证据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保乳手术后放疗)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同,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无差别,合适的病人应争取做保留乳房治疗(I类证据)。
对大部分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第I和第II水平清扫是标准治疗(II类证据)。
局部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放射治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减少进一步乳腺切除的可能性。既使在有选择的病人,术后放疗也不能省略(I类证据)。
乳腺导管内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放射治疗显著减少局部复发(I类证据)。
术后辅助治疗证据
乳腺癌根治术后高危病人的术后放疗能显著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率,并提高长期生存率(I类证据)。
年龄少于50岁的女性乳腺癌病人,卵巢切除能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I类证据)。
年龄少于70岁的病人,联合化疗能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I类证据)。
4-6个月的联合化疗疗效优于少于4个月的化疗,4-6个月化疗和8个月的化疗疗效相同,但后者毒副作用增加(I类证据)。
含阿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优于CMF方案,提高了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但脱发、心脏毒性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性增高(I类证据)。
高剂量化疗仅限于临床研究,而非常规治疗方法(II类证据)。
不论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和绝经状况,三苯氧胺能显著提高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人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I类证据)。
三苯氧胺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I类证据)。
三苯氧胺的潜在毒副作用包括子宫内膜癌、肺栓塞、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阴道干燥等,和其治疗增益比较,三苯氧胺的毒副作用微不足道(II类证据)。
化疗合并三苯氧胺和单纯三苯氧胺或单纯化疗比较,提高无病生存率(I类证据)。
没有证据证明,密切随诊能改善生存或提高生存质量(II类证据)。
参加人员:余子豪教授、李晔雄教授、刘新帆教授、钱图南教授、顾大中教授、韩嘉珠副教授、雷英衡副教授。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放射治疗
手术适应症
单发病灶或局灶性显微钙化灶
病变≤3cm
乳腺足够大,行肿瘤切除术后乳腺外型无明显改变
病变位于乳晕区以外的部位
临床上腋窝无肿大淋巴结或有小而活动淋巴结
无胶原性血管性疾病或胸壁/乳腺照射病史
病人自愿
二、治疗方法
(一) 外科
原发灶处理
肿瘤广泛切除(包括周围1-2 cm正常乳腺组织)。术中对切缘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有肿瘤残留应再作扩大切除。在原发肿瘤周围作金属标志,供术后放疗定位用。
腋窝淋巴结处理
作Ⅰ、Ⅱ水平解剖
对临床No病人可作前哨淋巴结检查
(二) 放射治疗
手术切口愈合后6周内开始放疗,术后放疗可考虑做常规放疗或调强适形放疗。
照射部位选择
腋窝未作解剖或前哨淋巴阳性而未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者,需照射乳腺/胸壁、同侧腋窝、同侧锁骨上和腋顶。
腋窝作解剖者,如果腋窝淋巴结阴性或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且腋窝清扫彻底,不必做淋巴引流区的照射, 只照射乳腺/胸壁;腋窝淋巴结转移³ 4个,需照射乳腺/胸壁、同侧锁骨上和腋顶。
照射野设计
乳腺/胸壁野:采用内切野和外切野照射全乳腺。
照射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规范(参考word)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