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掩耳盗铃》教学设计白银区第七小学陶明明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 5 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 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 别人就能发觉, 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 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 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学习目标: 1 、认识五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 、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3 .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学习重难点: 1 .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 .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 )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3 )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4 )熟练地读课文。 2 .学生自学。 3 .检查自学情况。(1 )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2 )指名试读课文。 4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 2 .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 .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只要……就……(2 )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3 )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4) 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 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 1 )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 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 是哪个关联词语? “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 如果把耳朵捂住, 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 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 自己很聪明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