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为了刺激需求,消除通货紧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从2001-2003年已连续三年实行了增发国债,扩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反过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增加,综合债务负担率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越来越小,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仅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刚刚开始,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利因素,析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分,在这时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经济增长可能大幅下滑,这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承受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近两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我国财政赤字率和国债依存度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财政能力较为脆弱的情况下,这种较高的赤字和国债比例引起了政府和百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大,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抵消或削弱财政政策的效力,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拟结合我国实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国债挤出效应及其学说
国债“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是指为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非政府)部门的资金供给,同时形成金融市场上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减少。国债挤出效应是近年来在西方财政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按照西方大多数财政学者的观点,国债挤出效应是通过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资金供给来看,国债的发行直接减少了民间可用投资资金总额。其原因在于人们购买国债,并不是减少消费基金,只不过是进行一次资产持有结构的调整,导致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权由个人或企业让渡给国家。因而大规模举借国债,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民间企业争夺资金。因为在任何经济中,如果不依赖通货膨胀,每年可供使用的资金总额是有限的,如果政府用得多了,企业所得必然不足。从而“预算赤字直接减缓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因为用于公共开支的赤字可以将私人投资排挤出去,它的可预见的结果是造成经济中资本形成速度的减缓……”。从资金需求来看,从而使企业筹资成本增加,相应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在企业资本边际效率没有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就会抑制企业的投资欲望,从而减少私人部门对资本的需求,使资本市场处于一种较低的均衡水平。基于上述两大理由,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大量举借国债可能降低私人领域生产资本的投资。
三、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1986——199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债发行额及GDP情况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债发行额
GDP增长额
Y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酒酿小樱桃
  • 文件大小88 KB
  • 时间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