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体会
为什么学?
怎么学?学什么?
读经典—
精读,泛读,查阅,谈点看法。
关注(相关才会注意):白术散、资生方。
理解(角度不同,理解各异):阳微阴弦(阳虚阴盛、阴虚血涩)。
指导临床:理、法、方、药,各取所宜。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论》)。
“清凉治温,通下治疫”( 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对于湿热病证,薛生白(《湿热病篇》)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吴鞠通主张湿温初期“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认为“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
“有故无陨,亦无陨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跟名师—
全盘接受?
拓展思路?
学缘众家,择采精法
,以脉求病,顾护中州
诊病强调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
诊脉主张以“缓脉”来权衡诸类病脉,认为:生理性“缓脉”来去从容和缓,有胃有神,病理性“缓脉”来去怠缓,缺乏生机。布指先察各脉有无生理之“缓”象,再验脉来至数之快慢,最后体察具体脉象,以定病位、病性。
治病强调明确脏腑病位,注重养肝、调肝、用药顾护脾胃。认为大凡机体脏腑气机失调、血运失常、诸窍不利、腠理开合失司都与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有关。肝之疏泄不及责之肝血虚、肝气郁;疏泄太过因于肝气旺、肝火盛。将补肝血、疏肝气、抑肝火之法,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它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等法亦常被老师所采用。
诊疗特色:“观色辨脉,以定病变所在;治病求本,首重顾护脾胃”。
,识脉起疴,巧辩火郁
重视脉诊:
脉诊既可用于疾病诊断,又可用于判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推崇张景岳提出的虚实分类。认为脉的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为辨。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
关于“火郁”:“温病有表证无表邪”。郁热在里之候,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表现纷纭繁杂。但因同具火郁于内病理基础,故临床表现有共性可循。火郁于内,内现一派热象;阳郁不达,失于温煦,外现一派寒象。脉沉而躁,为火郁证典型脉象。
读跟名师做临床的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