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 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
客的无限情思, 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
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 ——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 “山中宰相 ”。他的《答
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
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礼聘不出 ”。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 “山中宰相 ”。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 ”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 “仙人 ”。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 (452~536),字通明, 南朝梁时丹徒秣陵 (今江苏省江宁县) 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 后隐居句曲山, 可是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
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
的《与顾章节》 《与朱元思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
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
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 ”或曰 “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 /能与( 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
《答谢中中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