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础知识重点记忆一、测量的初步知识 1. 测量: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单位: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 m) 、纳米(nm) 。它们的关系是: 1 千米=1000 米=10 3米 1 分米= 米=10 -1米 1 厘米= 米=10 -2米 1 毫米= 米=10 -3米 1 微米= 米=10 -6米 1 纳米= 米=10 -9米【记忆法】倍率 10 3 10 10 10 10 3 10 3 1Km —→ m —→ dm —→ cm —→ mm —→ um —→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三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 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 不利用磨损的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 误差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另外, 选用精密仪器, 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消除的。 6 、特殊方法测量(1 )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 )滚轮法: (3 )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 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 、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4 、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 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 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5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 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6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动动中,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1m/s = km/h 7 、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8 、测平均速度(实验) 原理: v=s/t 测量工具: 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9 、用 v=s/t 变形公式,解答物理计算题(计算路程与时间) 计算过程中,要写清楚公式、原理;所有的数值和结果都要带上单位。三、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 、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 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 也需要靠无线电, 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真空不能传声(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 液体> 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 340 m/s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 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 17m 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 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 、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重点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