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孤独——关于电影《归来》的思考口江苏/区阳看电影《归来》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心灵震撼、回味无穷。当我们全部的生活都被娱乐化、粗浅化了的时候,当我们坚守的一些坚硬的价值都被金钱消解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丧失审美能力、丧失对人性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我们还能认真思考关于意义的一系列命题吗?在Et夜奔波追逐的路上,还有什么能让我们驻足反思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吗?《归来》令我想了很多。一、关于爱情的记忆从表层结构看,《归来》叙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陆犯焉识与冯氏婉瑜历经浩劫发现彼此相爱,女主人公始终如一地等待守候寻找丈夫归来——“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怀念你的脸”。男主人公归来后想尽一切办法唤起妻子的记忆试图走进她的心里,最后变成周而复始的丈夫陪妻子一起等待寻找自己归来。他们就这样相互独自坚守,一起隍慢变老。两个老人踏三轮车举着接人的牌子在寒冷的清晨去车站,是永恒的爱情记忆。这是废墟中的爱情,也是带有荒诞色彩的爱情,但却是超越时代、年龄、种族界限的经典爱情寓言。泰坦尼克讲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令全世界男女动容,他们是灾难中的爱情,是生死恋,他们彼此可以表达,是有高万方数据潮的短暂痛苦。《归来》讲了一个苦难中的爱情故事,他们无法寻找到对方,无法进入对方,是绵绵不绝的长久痛苦,更加令人肃然起敬、唏嘘叹惋!执子之手与汝偕老,是古典的爱情记忆。这与今天形成巨大的反差。现代社会浮躁、媚俗,美女“摔锅”遍地都是,男女交往易如反掌, 仿佛爱情今夜就会降临,然而爱情正在离我们远去,已经成了稀缺资源,成了不可企及的价值追求,成了关于爱情的笑话。那么,人l生还能复归吗? 二、关于苦难的记忆苦难是《归来》巨大的背景。似乎电影在控诉曾经的苦难,是伤痕文学的复归。丈夫是劳改犯,夫妻分隔,妻子受到歧视欺负,有芭蕾舞天赋的女儿在政治高压下心理扭曲成了告密者背叛父亲,大学同学的先生忍受不了压力跳楼自杀,文革后工宣队的方师傅也成了“三种人”被关押。确实,那是很多人的苦难,很多家庭的苦难,也是我们民族的苦难。但电影没有以受害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张艺谋没有展览苦难和伤痕,而是在苦难的背景中展示人性的高贵,展示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苦难可以练成仇恨,也可以练成宽容;苦难可以摧毁人性,也可以成就尊严。从下述两个场景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一是念信同志陆焉识为婉瑜一字一句地读出他在戈壁滩上的苦难岁月,然而笔触温和,语气平静,苦难转化成新生的马驹和草滩的黄花, 生发出巨大的力量。二是当女儿鼓起勇气向父亲阡悔时,父亲轻描淡写说早就知道早就原谅。法国思想家帕思卡尔认为人非常脆弱,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但人更是万物的灵长,具有无可比拟的高贵性。我们需要控诉、需要忏悔,但更需要疗伤,需要重建我们充满希望的生活。恨只会滋养恨,不会生长爱,只有爱才能生长爱!所以电影对苦难的表达是忧伤而不绝望,苦难的记忆是与爱情的记忆交融在一起的,而苦难中的爱情才是不可摧毁历久弥新的,才凸显出人性的高贵和价值。三、关于孤独孤独是现代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孤独也是《归来》深层次的主题。归去来兮,从冯婉瑜的角度看是再也回不去了,只记住了那个年轻潇洒的丈夫;从陆焉识的角度看是再也回不来了,天天期待重逢,重逢了又人在对面不相识。两个人都思念对方,渴望对方,但永远是熟悉的陌生人。这让我想起德国导演文德斯的优秀电影《德克萨斯的巴黎》。男主人公以失语
记忆与孤独——关于电影《归来》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