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一、山海经概述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成书年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刘歆 “出于唐虞之际”,
现代学者 《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在东周至汉代之间。(战国初期后经秦汉人修订)
“成书年代可上溯至夏商
关于作者
刘向 刘歆 《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
朱熹则认为是战国屈原之后人为解释《天问》而作
"夷坚作说";"邹衍作说";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 ,《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
香港学者卫聚贤 印度人隋巢子
台湾学者 苏雪林 古巴比伦人所作
山海经
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
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
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特点:
图文之书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图》“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脣,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基本结构《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仅有三万一千余字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五藏山经》《海外四经》
《海内五经》《大荒经》
特点:
图文之书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图》“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叙述 以空间为线索来叙述 没有时间叙述
多静态刻画,少动态叙述。
“《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马昌仪
奇 “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匯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杨慎《山海经补注》
内容 繁复 且 多怪异之物
注解 诠释很少 很多无法考证
在儒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得以保存 (讨论)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刘歆上表
东方朔
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 象牙 玉器 人首鸟身铜像
《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山海经·中次八经》
性质
《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数术略形法类”
《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
《四库提要》 “小说之最古者尔”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又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
地理
文学 神话
山海经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