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 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 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 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 Paradigm ) 的起源问题。总结一下李约瑟难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自身的缺陷: 重视实用主义的技术轻视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 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 而没有科学; 或者说, 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主义色彩, 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科学有相当的影响。 2. 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 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散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几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 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与结构。由于缺乏科学思想的引导和刺激, 加之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囿于传统经典思想的束缚, 精神源泉逐渐枯竭。经院式的研究使学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四书五经”成为沉重的思想枷锁,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也终趋没落。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是与科学精神内在对立的。 3. 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进行科学研究, 首先要获取与交流科学信息, 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而且还可以从同行的研究中获得启发。而在中国古代, 由于地理、语言障碍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不仅难以进行国际交流, 而且国内交流也十分有限。西方人曾经通过阿拉伯人从中国获得了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 并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中国人并未对外吸收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李约瑟难题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明确和清醒的,这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 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 在真正理解问题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辩证的看待问题,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真正的强国, 为实现下一个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在中国而奋斗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3. 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 17 世纪初到 1830 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 16 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 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 17 世纪, 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 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 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 1687 年), 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 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 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 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 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 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 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 出现了许多发明, 其中, 特别是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 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 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 将蒸汽机推进市场。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 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然而从 19 世纪末开始, 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 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 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 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4. 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是在法国这个中心的形成开始在 18 世纪初, 19 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 英
自然辩证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