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迷狂说”与庄子的“心斋说"
-—中西古典审美观照理论之比较
阎伟ﻫ
【专题名称】美学ﻫ【专 题 号】B7ﻫ【复印期号】2003年12期
【原文出处】《江汉论坛》(武汉)2003年10期第97~100页
【作者简介】阎伟 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 武汉 430060
【内容提要】
。受各自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的审美观照理论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审美观照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分野。比较两者的异同,对于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传统,并确定其发展变化的走向,有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作用。
【关 键 词】柏拉图/庄子/原始思维/审美观照
ﻫ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10-0097—04ﻫ ,却几乎同时提出了关于艺术的审美观照方面的理论,,这是人类两大文明不约而同的“一次深呼吸”,东西方文化既呈现出了相同或相近的思想经历,,他们的审美观照理论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显现出中西审美观照方式的巨大分野。
考虑到两人著述的庞杂和理论的深邃,为了便于比较起见,仅选最能代表他们审美观照理论的“迷狂说”与“心斋说”,以斑窥豹,探讨他们审美观照理论之异同。ﻫ 一、柏拉图的“迷狂说”与庄子的“心斋说”理论概述ﻫ 柏拉图的“迷狂说”的前提是他的“理念论”,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才能代表真理。而人只有依靠“回忆”,进入“迷狂”的状态,才能见到真理。理念论、回忆说和迷狂说形成了柏拉图美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回忆”说与“迷狂”说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叙述一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念论中,他设定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肉体与灵魂、人性与神性等的二元分裂,这成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出发点。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与现象两重,理念与可感事物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可感事物是众多的,而理念却是单一的,它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它们每一个总是其自身,具有同一的自我存在和不变的性质;其次,可感事物总是相对的,美中有丑、善中有恶。而理念则是绝对的,美、善的理念丝毫不含丑、恶的成分或其它杂质;又次,可感事物处于永恒的变动状态中,生灭不已。而理念则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既然理念世界不同于可感的现象世界,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知觉的内容里认识理念。如何才能达到对理念的认识?知识究竟如何成为可能呢?为此,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柏拉图认为,回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渴慕与返回,是人向理性家园重返的中介。
在《会饮篇》里,柏拉图描绘了回忆“美本身”的漫长过程。
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象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
柏拉图“迷狂说”与庄子“心斋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