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_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_王立.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会科学研究 1997·2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王立一、“悼亡”果真功归潘岳乎?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崔祖思传》:齐武帝何美人死,帝过其墓,自为《悼亡诗》,使崔元祖和之。则起于齐、梁也。”悼亡,特指悼亡妻。按赵翼的意思,西晋潘岳、孙楚最早作悼亡诗, 但最早提出“悼亡”之名的是宋文帝,而后是齐武帝。至于潘岳的《悼亡诗》之名,乃是《文选》的编者萧统加上的。不过西晋孙楚并没有悼亡诗载入《文选》,《文选》只选了孙楚一首《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孙楚的确写过悼念亡妻胡母氏的诗,诗为:“时迈不停,日月电流。神爽登遐, 忽已一周(年)。礼制有叙,告除灵丘。临祠感痛,中心若抽。”《世说新语·文学》载:“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据余嘉锡先生考证,《文馆词林》卷一百五十二有西晋孙楚《赠妇胡母夫人别》一首,有目无诗。余先生还认为《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夫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段话,便是从上述王武子的感慨中悟出的。那么,孙楚这首简短的悼亡诗,何以产生这么大的情感撞击力,以至让王武子凄然有感?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三册第一一九节提到,清人何义门批点《文选》,于潘岳《悼亡诗》, 极力证明其作于“终制”、“释服”之后,“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儒家礼教对丧制的种种规定, 限制了伤悼文学的发展。钱先生进一步指出:“盖悼妻尚不许作诗,况哭亲哉!”潘岳、孙楚所伤悼亡妻的诗,都作于妻子死后一周年时,这绝非偶合!这是丧礼对伤悼文学创作的阻遏,而诗人又力图超越这种阻遏的一个明证。诗人按捺不住内心激越的伤怀情感,又不愿因违反丧礼而受攻讦,所以在刚刚到了妻亡周年时,就感怀而赋诗,故而文情相生,让很难也许是从未读过此类“情生于文”作品的王武子凄然而叹。· 128 · 由此说来,在人品方面每受人非议的潘岳,如果没有在他之前的《穆天子传》中对周穆王哭悼盛姬的着力渲染,汉武帝悼李夫人的作品和传说;尤其是紧承其绪的刘宋、萧齐皇帝伤悼皇后美人的一往情深,他的悼亡力作恐怕不会给他带来盛誉。也许正从这一反传统非礼教且笃于伉俪之情的角度,宋文帝刘义隆此举才引起了史书关注:“(袁皇后)元嘉十七年疾笃,上执手流涕,问所欲言。后视上良久,乃引被覆面,崩于显阳殿。上甚悼痛之,诏前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哀策,文甚丽。及奏,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以致意焉。”〔1〕这种深情挚意直接体现在伤悼文字上,且明白点出“抚存悼亡”,上追汉武帝,下启齐武帝萧赜。《南史》卷四十七载崔元祖从驾至何美人墓,齐武帝“为悼亡诗,特诏元祖使和,称以为善”。一方面凭借皇权,一方面礼教松弛,再者前有先例,以及对文学尤其是伤悼文学的赏爱,南朝这两个皇帝都以自身的实践为悼亡主题作了有益的开拓。由此可见,如果将悼亡诗的开创之功归于潘岳,是有失公允全面的。诚然,如《文心雕龙· 指瑕》说的“潘岳之才,善于哀文”;《晋书》本传说的“尤善为哀诔之文”,《悼亡诗三首》也确为精彩佳构,潘岳诚有悼亡之实,然而立名尤其正名的却不是他。江淹《杂体三十首》中有一首题为《潘黄门述哀》的拟作,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_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_王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品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