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济慈的生命意识与诗歌创作蒋培君叔本华曾说:“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榨着我们,使我们喘息不过来,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工头。倘若在什么时候,时间会放下它持鞭的巨手,那只有当我们从令人心烦的苦悲中完全解脱出来。¨“这段话用来喇释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或许再恰当不过了。济慈生于1795年,亡于 1821年。他6岁时弟弟爱德华夭折,9岁丧父,14岁丧母,22岁失去弟弟托姆。父母去世时不到40岁,弟弟托姆去世时不到20岁。母亲和托姆均死于肺结核病,这是济慈的家传疾病,济慈本人15岁时就开始受到它的侵扰。因而他深感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短暂,他说: “静静想想吧!生命小过是瞬息:/是从树顶落下的渺小的露滴/所走的险境:是印度人的睡眠,/正当他的船冲向凶险的悬崖,在芒莫伦西。”(《睡眠与诗》,由此出发,济慈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于生存与死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一、 19世纪的英国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人们生活在困苦与不安之中。济慈曾称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极可恨的土地”和“骇人听闻的国家”。(《给芳妮》)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马厩主家庭,在短短的一生中,他遭受了太多的人生磨难:亲人或死亡或离敝、经济拮据、居无定所,无耻文人的恶毒攻讦、爱情的痛苦、疾病的折磨,等等。他说:“人生下来就是一种‘受罪的可怜虫’,注定要像森林中野兽那样遭受痛苦和不幸,像他们那样担惊受怕。川“但是,济慈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对于坎坷的人生持一种甘之如饴的态度。他曾这样劝告人们:“将你的哀愁滋养于早晨的玫瑰,/波光粼粼的海面虹霓,/或者是花团锦簇的牡丹从;/倘若你的恋人对你怨怼,/_I:JJ莫争辩,只须将她的柔手执起,/深深地,深深地啜饮她美眸的清纯。”(《忧郁颂》)在济慈看来,人生越是短暂,生活越是残酷,我们越应该享受生命,他说:“给我妇人、醇洒和鼻烟,/直到我嚷道:‘够了,住手!’/你们也如此照做不误??。”1他想“要依次游遍整个欧洲,看看世界上许多王国,领略其富裕堂争”。o,他渴望灵肉合一的爱情,醉心于美人的“甜嗓与蜜唇, 纤手与酥胸”;“明亮的眸子,完美的体态,柔顺的腰”。(《白天逝去了》)幻想能“枕卧在美丽的爱人的酥胸”,“听着她轻柔的呼吸”而酣然入眠。(《灿亮的星》)他喜欢美酒佳肴:“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 恋歌,阳光和舞蹈!”(《夜莺颂》)叶芝在《自我上帝》一诗中这样写道:“没有人能否认济慈对世界的爱,/记住他那悠然自得的幸福,/他的艺术是快乐的,但谁知道他的内心?/想到他时。我便看见一个学童,/他把脸和鼻子贴在糖果店的窗橱。州5’作为诗人,济慈总是要让自己的眼光穿透现实的黑幕,聚焦到美好的事物上。在他看来:“~件美好事物永远是一种欢乐:/它的美妙与日俱增;/它绝不会化为乌有:而是会使我们永远有/一座幽静的花亭,一个充满美梦,/健康和匀静的呼吸的睡眠。”(《恩狄芒·一件美好事物永远是一种欢乐》)为此,济慈提出:“诗之惊人之处在于一种美妙的充溢,而不在于稀奇少有”。=61所以,他要将自己诗歌创作的起点确定在“花神的囝度”。在那里,一望无垠的草坪上趴着安静的小鹿,点点野花悄然绽放,鸟儿在花从上方飞来飞去,时儿落下与小花嬉戏。(《睡眠与诗
论济慈的生命意识与诗歌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