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涵,了解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极其战略性改组的基本要求,懂得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并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教学重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难点: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的性质和内容;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教学方法:讲叙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
1、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
2、指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2、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特征是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规定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在分配中的综合体现。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一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定的具体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体制,也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体现。
二、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含义:
1、计划调节:是通过政府的作用,以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自觉地对经济活动做出安排。
2、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自发地作用于经济活动。
(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
1、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同时并存,共同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计划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调节经济活动的体制。
(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内在关系:
1、联系:一、两种调节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顺利运行;二、计划与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
2、区别:两者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是有差别的。
(四)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优缺点:
1、计划调节的长处:一、能够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二、能够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三、能够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计划调节的不足之处:一、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二、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和缺乏活力的现象。
因此,计划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宏观领域。
2、市场调节的长处:一、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或领域中去;二、能够给微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三、能够使经济活动对各种信号作出灵敏的反映,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即时协调。
市场调节的不足之处:一、难以实现衡;二、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三、难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四、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因此,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在微观领域。
(五)政府计划的重要内容:
1、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运用国家计划手段,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区域经济能够保持协调发展。
我国政府做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衡的状况。
2、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⑴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
⑵政府计划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根据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首先,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把农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必须第二产业的素质和效益;一是要加强基础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