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鉴赏诗词语言,就是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词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
专题微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分析诗词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词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题型一 炼字型
考点突破 · 明法悟道
题型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艺术效果
举例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
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
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典例1] (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典例剖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①炼字型鉴赏题。②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题指导】 解答炼字炼词类赏析题,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理解词语所在语句的意义。赏析词语的妙处,首先要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句的意思,通过对语句意思的把握,最终确定词语的意思。这首诗的颔联描述了秋景特色:出句写秋天山峦映照在夕阳下的景色,对句写落叶时分新月升起的景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色。第二步,把握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在这个语境下,其中“常”就是“常常”的意思,即本来山色与周围的环境是一致的,但在作者的眼中,寒山经常是暮色苍茫的状态。这是主观的感受,主要强调的是时间频度。“偏”,是“偏偏”的意思,本来新月与落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诗人认为新月总是在落叶的时候特别明亮,是有意为之,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第三步,理解词语表达的诗人情感。诗人用“常”“偏”两个具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来描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