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骨干老师参与培训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怎样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xx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11月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有幸以兼职教研员身份参与市教育局、市老师进修学校联合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培训。这次培训地点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培训的时间很暂,耳濡目染的东西却很多。但要采她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可能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兼职教研员,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追求。
尽管在此之前,我也曾出去过几次,但每次全部是以听青年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所看到的全部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而这次的上海之行,我算是真正目睹了全国顶级教授的风采,听了她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即使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她们优秀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以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老师的信心。
培训第一天,我们听了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程华校长的讲座,感慨颇深。程华校长在介绍自己学校的管理体制时说到:做为一校之长,不仅要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使自己具有当代的创新思维,还要善于发觉哪些方面是学校教育的弊端,要学会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做到一看,二想,三经过。比如她们学校的学生早晨上学推迟一刻钟、考试不限时答题、开设情感宣泄校本课程等,每项尝试,全部在同行中和社会上引发反响。即使我不是校长,但作为一个管理和教育着六十个孩子的老师,程校长的思想对我们一样有着指导意义。
第二天我们又听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王洁博士有关《校本研究和老师发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的讲座。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一听说教科研,全部或多或少地感到有点茫然,我们天天全部在忙忙碌碌地教书,改作业,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科研呢?
听了王洁教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开展教科研活动。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她们的研究结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她的'讲座使我明白:能够以课例为载体,经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么的步骤展开研究。她以某老师上“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
这位老师第一次上课:她让学生说出一个计算方法,就当处理了问题,仅停留在让学生“反复再说一遍”及大量的练习中。经过她们的观察和反思,以为教学应突出解题的多样性,不应只是方法的反复记忆;第二次上课:她能启发学生多想措施,且以“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进行。这么的教学显著比第一节更强调了解题的多样化。但细心的她们发觉,学生所想的措施即使多,但她们对各自所想的方法互不了解,且欠方法的优化意识。在她们的深入观察研究下,查出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师启发学生多想措施时欠适时的介入,未能引发学生交流方法、比较方法的异同及优化方法的意识;第三次上课:她吸收了前以上教训,在引导时不仅注意让学生多想措施,还激励学生“
2021年数学骨干老师参与培训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