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王贵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100034)
肝纤维化是肝脏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多种因素参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包括肝脏形态学、肝脏功能、血液动力学以及肝细胞再生等。肝纤维化和肝病预后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Yano等人在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中发现(1),基线时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可影响10年后肝硬化的发生率。Neal等人(2)在一项大规模前瞻性慢性丙肝队列研究中,,在酒精性肝病研究中,显著肝纤维化是重要的预后决定因素(3,4).肝活检是检测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标本误差以及判读的误差,更重要的是,肝活检无法用于动态肝纤维化的观察,因此,研究生化学,影像学等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技术是临床亟需。
生化指标用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近年来有了诸多进展,包括常用生化指标获得的评价模型如APRI,Fibrotest和Fibrometer等,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弹性成像系统,核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新近开发的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scan)等,大大丰富了肝纤维化诊断的方法,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不足,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
FibroTest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评价肝纤维化的模型,全球数千例丙型肝炎研究结果显示(5),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显著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yers等(6)研究发现,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FT能准确地预测显著纤维化(AUC,±),可以使46%的患者避免进行肝活检,并能保证92%的诊断准确率,且诊断准确率不受种族、HBV DNA载量和是否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我国学者分别应用FibroTest模型,评价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FibroTest可使45.5%-68%的患者避免肝脏活检,并保证87%-%的诊断准确率
(7,8).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scan)是新近开发的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方法,其机制是检测肝脏组织的弹性,其弹性值越高则肝纤维化越明显,这种测定不受操作者影响,可重复性好,被认为是一种无创、无痛苦、快速、客观定量检测肝纤维化的方法Castera 等(9)应用Fibroscan对18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同时与FibroTest 和APRI进行比较,验证了该定量测定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同时发现Fibroscan和FibroTest联合应用诊断效率最高,可使84%~95%,对介于S2和S3之间的纤维化难以有效判定,同时对有脂肪变性或有腹水的患者判断受影响,对ALT明显升高者也有误差。我国已经引进该设备,并初步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验证,获得较好的诊断率。
此外,磁共振(MR)弹性成像和螺旋CT等无创性检查评价肝纤维化也有较好的符合率,(10),MR弹性成像可对肝纤维化进行准确分级,优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检查.
螺旋CT可诊断肝纤维化分期及分布,西班牙学者Romero—Gómez等的研究发现(11),螺旋CT可用于评价慢性丙型
无创肝纤维化生物学指标回顾与展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