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绚丽多彩的服饰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 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 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 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 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 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 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新中国成立后, 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 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 20 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 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 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 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 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 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 样式为西装开领, 双排扣, 各有三个纽扣, 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 其中, 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 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 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 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 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在讲求勤俭的年代, 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 自己动手, 使军装变得合身, 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 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 翻领也由小变大, 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 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 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 30 年的时间。 60 年代初期, 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1959 年到 1960 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 21 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 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 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
建国60周年的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