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599 — 649 年),中国唐朝皇帝( 626 — 649 年在位)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唐太宗隋朝末年, 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及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国内民变、兵变纷至沓来,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隋末农民大起义从 611 年开始, 到了 617 年隋朝灭亡已成定局, 剩下的悬念是谁能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 成为新秩序的建立者了。 617 年, 太原留守李渊在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合适地点揭旗而起,开始了创业的过程,他的儿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这年,他才 18 岁。李世民出身于关陇的世家大族。其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八大柱国之一, 父亲李渊袭爵唐国公, 隋炀帝时被封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它关陇贵族一样,从小就娴熟弓马,通晓军事。在李世民刚刚步入成年之时, 似乎特意为他准备的隋末乱世就给了他淋漓尽致发挥的舞台。在进军长安的过程中, 面对复杂的形势, 李渊等人曾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在李世民坚决向前的鼓动下,终于于 617 年 11 月顺利占领长安。第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在此后的群雄逐鹿中, 唐朝面临的最主要对手, 包括薛仁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由李世民亲自率军消灭的。李世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他最行之有效的战法是,首先避免与敌方主力对撼,等到敌方出现疲惫和戒备心下降时, 以己方优势兵力迅速出击, 出其不意地击溃敌方主力。在一系列战役中, 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与王世充、窦建德的郑夏联盟的决战, 在战斗中李世民几度陷入敌方优势兵力的包围中, 但他出色的战斗能力加上些许运气, 使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唐王室在 621 年就消灭了全国各主要割据势力,到 624 年分散的反抗力量也铲除殆尽。在此过程中, 李世民虽不是全局的统筹者, 但他对统一的贡献显然要超过任何一个人。但对于李世民来说,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626 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并逼父退位, 这血腥的一幕成为他辉煌的“贞观之治”的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吸收了隋末的教训, 在多年战乱民生凋敝的情况下, 实行了轻徭薄赋、疏缓刑法的政策。完善并发展了隋朝和唐高祖时建立的制度, 包括府兵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 并颁行了《大唐律》。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他的帝王美德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纳谏,以魏征为首的大臣常常犯颜直谏,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贞观美政, 留下了“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等经典的政坛佳话。唐太宗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周围群星璀璨。凌烟阁 24 功臣文武兼备,是唐太宗对天下人才之感召力、凝聚力的写照。贞观之治成为史学界毫无争议的太平治世, 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全录, 一个繁荣开明的辽阔帝国由此蒸蒸日上, 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强盛期。在当时的世界上, 堪与唐帝国相比的, 只有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唐太宗在位期间, 先后出兵打败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浑、高昌国, 既解除了外来威胁, 又拓展了疆域。但他晚年发动的征高句丽之战,则被证明是劳
中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