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新探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新探时光飞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身边已经运作了整整三年,它如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它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 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们作了许多尝试, 现谈一谈这几年来实施新课改的体会,祈与同仁们探讨。一、营造民主氛围,发展求异思维历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 都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 营造宽松、协调的育人环境, 从而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要允许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 要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在思维的相互撞击中顿悟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应是我们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所以, 我经常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对屈原以身殉国这一历史事件, 我指出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将会流传千古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讨论中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学生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多数同学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的,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同学还引用了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名言, 认为屈原的死比泰山还重。这时, 有的同学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 谁还去继续斗争? " 也有的同学则说:"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因为当楚国灭亡时, 他作为一个楚国人, 一个勇敢地站起来, 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 而屈原却自杀了, 他这是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一席话,使举座皆惊,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 标准和唯一的" 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们继续查阅资料,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敢于把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思维的过程留给学生, 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不同层面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二、教师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 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样使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员和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发展的引路人和潜能的开发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维护学生的主体权利,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我在讲"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这一课时,以寻访" 丝绸之路" 为题,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好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新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