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玉米丝黑穗病.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穗部病害,国内外的玉米产区几乎均有发生。1919年中国东北首次报道,现已遍及全国,尤其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病较重,发病率一般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60%~70%以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丝黑穗病由过去的零星发生到现在的成片发生,已由过去的次要病害又上升为主要病害。
症状

此病是苗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虽然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6~7叶期就开始表现症状,如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株形弯曲,第5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但大多品种或自交系苗期症状并不明显,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如病株雌穗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病菌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丝状物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故称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苞,外包白膜,当膜破裂后,才露出黑粉,黑粉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长、大而多,呈多叶状。
病原
病原为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uhm)Langdon et Full,属担子图3-3 玉米丝黑穗病菌
(示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
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异名为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on
。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混杂有球形或近球形的不育细胞,直径7~16μm,表面光滑近无色。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成熟的冬孢子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子(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孢,椭圆形,直径7~15μm。担孢子以芽殖方式可反复产生次生担孢子。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在25℃左右,低于17℃℃不能萌发;缺氧时不易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28℃。~,中性或偏酸性环境利于冬孢子萌发,但偏碱性环境抑制萌发。丝黑粉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丝黑粉菌,不能侵染高梁;侵染高梁的丝黑粉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很低,这是两个不同的专化型。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沾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土壤带菌在侵染循环中最为重要。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更长。冬孢子通过牲畜的消化道或病株残体沤粪而未经腐熟,仍能保持活力,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子自然带菌量小,田间传病作用显著低于土壤和粪肥。
土壤、粪肥中或种子上越冬的冬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当玉米播种后从玉米幼芽和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玉米在3叶期以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7叶期后病菌不再侵染玉米。侵入玉米的病菌很快蔓延到玉米的生长锥,以菌丝随玉米生育而扩展,玉米雌雄穗分化时,病菌进入花芽和原始穗造成系统侵染。病菌

玉米丝黑穗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