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20世纪初期已遍及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州等玉米产区。1899年中载大斑病的发生,后遍及全国,以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南方山区的冷凉玉米产区发病较重。1971~1975年,吉林省就有3年大发生,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20世纪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大斑病基本得到控制。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大斑病再度严重发生,生产上推广的骨干自交系8112和5003等高度感染,带有Ht基因的Mo17上也出现萎蔫斑,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症状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一般长5~10cm,宽1~2cm,有时可长达20cm以上,宽可超过3cm。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汇合连片,致使植株过早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果穗松软而倒挂,子粒干瘪细小。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病斑也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
此外,叶片病斑类型因玉米材料(自交系或杂交种或品种)上所带抗病基因的不同分为两大类:①褪绿斑。在带有Ht基因的材料上,病斑很小,椭圆形,病斑沿叶脉扩展,常形成褐色的坏死条纹,周围黄褐色或淡褐色;②萎蔫斑。在不带Ht基因的感病材料上,病斑初期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的水渍状小斑点,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这些特点在室内抗病性鉴定时尤为常见。
玉米大斑病在田间的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在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出现梭形大斑(一般长度为10cm左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状物出现。生产中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混淆,前者病斑梭形,患部病组织极易破碎,保湿后出现大量的分生孢子;后者病斑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菌的分生孢子。
病原
学名: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Leonard &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异名有: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erini, Cook & Ellis, Drechslera turcicum Ito, Bipolaris turcicum Shoemaker。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真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Keissleriella turcica Von Arx。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抽出,单生或2~6根丛生,一般不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2~8个隔膜。分生孢子
玉米大斑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