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番茄晚疫病.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番茄晚疫病
Tomato Late Blight
番茄晚疫病是露地和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47年在法国首次报道,1861年Heinrich Anton de Bary证明晚疫病菌的致病性。该病发病后扩展迅速,流行性强,如遇7~8月多雨季节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或灰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斑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白霉。病斑扩展至全叶,使叶片腐烂。干燥时病部干枯,呈青白色,脆而易破。茎及叶柄发病,初呈水浸状斑点,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很快绕茎及叶柄一周呈软腐状缢缩或凹陷。潮湿时表面生有稀疏霉层,引起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果实发病,主要危害青果,病斑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浸状硬斑块,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云纹状,边缘明显,病果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

病原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分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3~4个分枝,无限生长,当孢囊梗顶端形成一个孢子囊后,孢囊梗又向上生长而把孢子囊推向一侧,顶端又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囊梗膨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40mm×~。温度15℃以上时,孢子囊不产生游动孢子,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低温下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水中游动片刻后静止,鞭毛收缩,变为圆形休止孢,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不多见。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为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7~25℃,最适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6~15℃,最适温度为10~13℃。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3~4d后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性大,流行性强的病害。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番茄的生育期内,温度条件容易满足,病害能否流行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湿度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洼,排灌不良,过度密植,行间郁蔽,导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凡与马铃薯连作或邻茬地块易发病。土壤瘠薄,追肥不及时,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肥力不足,植株长势衰弱,会降低寄主抗病力,均利于发病。此外,番茄

番茄晚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