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茄科蔬菜以番茄、辣椒和茄子受害最重,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灰霉病发展迅速,危害日趋严重,造成早春大量烂果。一般减产20%~30%,甚至高达50%左右。在贮藏运输中,也常发生。症状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及茎。果实发病,青果受害重,造成大量烂果。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呈灰白色腐烂,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病部产生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发病,开始亦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病原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有关。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m×~?m,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从番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灰霉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一周后,开始产生菌核,~?m×~。培养基上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以后在病部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质上腐生。低温高湿是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病原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1℃,最宜温度18~22℃。一般12月至翌年5月,如遇连续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放风,特别是加温温室刚停火时,棚室内气温低,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气温20℃左右,病害发生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1~33℃,超过33
番茄灰霉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