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在植物病理学发展过程中,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
植物病害的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数量,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则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它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于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
玉米小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严重度分级
各级
代表值
分级标准
1级
0
全株叶片无病斑
2级
0. 5
植株下部叶片有零星病斑(占总叶面积10%以下)
3级
1
植株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
4级
2
植株下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中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
5级
3
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中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
6级
4
植株下部叶片基本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
7级
5
全株基本枯死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
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如黑穗病、枯萎病、黄萎病类。
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
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
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
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
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
—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其四周约1000㎡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3、单年流行病与积年流行病比较
比较项目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
生活史多循环单循环
再侵染多次无
病原物繁殖率高低
发病部位局部叶斑病系统根病
传播方式气传、雨传、远种传、土传、近
环境敏感性强弱
传播体寿命短长
病原物越冬率低高
典型病害黄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