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
十几年来,在我国学界流传着一句出自诺贝 尔奖获得者的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 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句话据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于 1988年集 会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的一部 分。因这句话没有确切的出处,或没有找到
“原始的文本”,所以曾招致一些学者的怀 疑和否定。近两年,一位“传统文化爱好 者”,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院的高级工程 师胡祖尧先生查证了这句话的出处, 结果是
确有此事,如果说稍有出入的话,那么,这 句话并非会议“宣言”的一部分, 而是“参
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据查,这句话出自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 亚《堪培拉时报》发自巴黎的一篇报道,题 目即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 慧》。胡祖尧先生于去年11月份从访澳的顾 弄博士那里得到了这篇报道的复印件, 使这
句话“终于有了原始依据”。
这篇报道的第一句话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个
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指出“这 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 21世纪' 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 参会
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从
报道所说“会议纪要是保密的”,可知会议 并没有发表“宣言”。 会议所提出的“建议” 或“结论”,当是归纳了参会者在会上的重 要发言,“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 很大的作用”。关于“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直接出自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他 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 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 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个世纪以前,去汲 取孔子的智慧。”报道又说:“阿尔文博士 一直致力于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
'星球大战’的序曲。他觉得,各民部’。 ”我们
由此可以探讨阿尔文博士所得出的以上
“结论”,其思想背景和具体内涵是什么。
首先,阿尔文博士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 在他辉煌的物理学研究生涯“将近结束” 时,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我们知道,瑞 典有着汉学研究的传统。阿尔文博士在其物 理学研究生涯中当读过一些关于孔子思想 的着作,他被“孔子的智慧”所感动,并且 在其晚年因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 识而加深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从而得出了 以上结论。其次,阿尔文博士所忧患的是科 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负面 作用,这种忧患意识与他本人的物理学研究 有关,即他所一直致力的空间研究工作“无 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 所谓“无 意中”正说明了科学技术被“盲目”应用 的危险性,而其被用于“星球大战”则正是 阿尔文博士痛切感受到的科学技术给人类 生存所带来的现实危险。从他觉得“各民部’” 看,他反对战争的立场十分鲜明。因此,他 所说的“孔子的智慧”,当就是指人类能够 合理控制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够和平、
和谐地生存与发展下去的智慧。二
按照以上的解读,我认为我们应当对孔子思 想的现代意义加深理解,给予实事求是的评 价。这里并没有“借洋人之口以自重”的意 识,也不应该有偏狭的“崇古” “复古”意 识。阿尔文博士是西方的科学家,当他说人 类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时, 这种智慧并 不是科技的工具理性,而是人文的价值理性。
〈〈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问知,子曰:’知人。’”简言 之,孔子的智慧便是“爱人” “知人”的智 慧。孑L子之“爱人”,即是“泛爱众”,包 括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亦即“爱类”。在孔 子的思想中,有文化上的“夷夏之辨”,但
“爱人”则是超越“夷夏之辨”的, 此即孔 子在回答樊迟另一处“问仁”时所说:“居 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也。”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是本之以亲亲之 情的孝悌,由此推扩出去,就是“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这种仁爱精神是世界主义的,是主张 维护世界和平、关爱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及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的。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此“道”即是 仁道,其“一以贯之”的为仁之方即是“忠 恕”,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与人的 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忠恕"原 则是人类社会处理人己关系的最基本的道 德原则,所谓“道德金律”即指此也。“忠”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 是使自己能够生存与发展, 同时使别人也能
够生存与发展的共生存、同发展的思想。孔 子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虽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免不了竞争,但竞争应有一 定的限度,如果只是一味的克争,失
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