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交通轨道运营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地铁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轨道交通实际情况以及问题探讨信息化的运用,以完善财务管理中对成本的管控。最后总结出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平台统一性,保证数据使用及时性,创建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摆脱数据“孤岛”效应困境,以及加强财务人员沟通与培训,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保驾护航。
关键词:运营成本;信息化;管理成本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的供求矛盾也逐渐激烈,特别是,交通压力日渐增加,城市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或者助长城市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交通是城市首要的发展任务。在此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应运而生,尤其是地下铁路的修建开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资源的矛盾。一方面,地铁公司一般属于国有企业,具有社会公益的属性并且对社会经济有正向影响,而且属于重资产项目初始投资需求大,建设时间长,而且由于其公益性不受社会市场经济的调节,导致了国内很多地铁公司的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因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线路、车站数量以及客流量的增加,以往对单一线路数据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宜,如何掌握运营线路状况以及客流量等情况并且有效处理大量的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交通运营成本概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保持竞争地位的重要管理问题之一。周春燕(2010)对轨道交通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交通轨道的成本大且主要由政府承担,难以管控计算出真实的成本数值。而由于地铁的外部性,张思林(2016)等研究运营成本对轨道交通站点的关系,发现站点对运营成本和顾客成本的影响。张天刚(2019)则通过实际研究归纳总结交通运营成本的作用与动因。铁路轨道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使用和工程建设时间都较长。在完整的轨道生命周期内,对每条轨道的管理包括规划、建设、运维等阶段,且在不同的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同,需要按照全生命周期对每个轨道进行核算。而越来越多的线路使得成本数据的核算也趋于复杂化。此外在运营阶段,企业的成本控制会导致交通运输的客流量与乘客舒适度的两者博弈。如果客流量不大,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均运营成本较高,而客流量增加时,人均成本降低但是乘客的乘坐体验舒适度将受到影响。由于交通轨道属于产品以及特殊的公益特性,企业成本的管理应当不以降低产品质量为前提。
二、以G地铁为例探究运营成本管理问题
G地铁集团运营成本分为六大类,包括:人员成本、能源成本、维修成本和其他成本,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税费等。地铁运营管理涉及的财务人员多、专业广泛且需求大。在广州地铁发展前期过程中,财务成本核算颗粒度不够,信息难以追踪至业务层面,部分成本无法细分。此外业务信息较核算信息记录细致,但是业务记录的数据和财务信息不能全面对接。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互相独立增加管理者决策难度。随着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张及线路运营时间的逐步增长,多线路下的线网运营的成本管理与单一或少线路的运营成本管理难度截然不同。在信息化和对成本管控精细要求更高的推动下,企业按照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识别业务流的主要节点和各项作业,根据作业的同质性,划分和确定作业成本中心。此项措施对不同成本的归集起到了很大的
信息化下交通轨道运营成本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