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洵( 1009 ~1066 )北宋散文家。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其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与其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作有《嘉祐集》。作者简介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 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 《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写作背景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群雄争霸,列强并起的战国时代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影片来了解一下。中心论点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北宋王朝(借古讽今) 论证结构中心论点提出开门见山,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 第二分论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并用因果论证的方式明晰、严密地提出观点。论证方法“古人云: ……”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假设论证(第四段) 写作特点文章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全文结构思路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语言运用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思考:作者是否只是单纯、消极的批评当朝? 本文与课后苏辙所文有何区别? 课后练习一、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灭殆( dài )尽 暴( bào )霜露 B. 弊在赂( lù )秦 为( wèi )国者 C. 思厥( jué )先祖父 胜负之数( shù ) D. 不得下咽( yàn ) 洎( jì )牧以谗诛二、下列句中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 胜负之数( shù 命运)存亡之理,当( dàng 适合)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六国互丧( sāng 灭亡),率( shu ài 全都)赂秦耶 C. 洎( zì 等到)牧以谗( chán 说别人的坏话)诛, 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D. 思厥( júe 他的)先祖父,暴( bào 暴露)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三、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