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课稿
一、学生情况分析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课型为同步跟进,对学生所学的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和公式还比较模糊,应用不够灵活。讲解过程需要比较详细。
2. 教学目标分析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数列,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同时,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和方程的思想。
3. 重难点分析
理解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它们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等差,等比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目前对等差数列的掌握情况。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详细讲解。基本量法学生应该能比较快掌握,重点放在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与前n项和的相关考法。对知识点的回顾和拓展,附上相关的例题对相关知识应用,让学生做相关的变式练习作进一步的巩固。
五、教学程序与设想
1.引入 (15min)
对上次课作业检查与错题的分析与讲解。回顾上次课讲解有关数列的定义,分类,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
2. 新课内容教学设想 (70min)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知识点逐个突破的效果比较好。首先一起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中项和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回顾过程中要指出强调等差数列定义中重要的字眼、中项和通项推导过程的多用的方法。
例1. (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d;
(2)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求的值.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因为这道题都比较基础,学生很容易完成,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总结出知三求一()与应用。
变式1 :{an}是首项a1=1, 公差d=3的等差数列, 若an =2005,则n =( )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变式2: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 ( )
A.d> B.d<3 C.≤d<3 D. <d≤3
进一步应用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
例2: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18,它们的平方和为116,求这三个数.
变式:已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28,中间两项的积为40,求这四个数.
巧设未知数,提高解题速度。总结当项数为奇数或者偶数时设未知数的技巧。
然后讲解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又可化成式子: ,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知三求二。
例3:(1)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1 =4, S8 =172,求a8和d ;
(2)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例4:数列是等差数列,. (1)从第几项开始有;(2)求此数列的前 项和的最大值.
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问题两种方法。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高中数学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