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
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看,有大量描绘如画般风景的文章,翻开教材,随处可见,俯拾可得。荟萃这些课文,描写祖国天地美景的不但有雄巍的泰山,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甲天下的桂林,而且有朦胧的海市、超脱的天山,精巧的苏州园林、古朴的晋祠。或描绘山水美,或撷取生态美,或再现园林美,或表现天象美,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的自然美,或是移化了的社会美;有的是简朴的人情美,有的是温馨的生活美;这些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有机融合的美文,能产生诱人的美感,能把美的形象投到读者的脑海中,让学生从中嗅到美的芳香,领悟到美的精神。从清华园充满素淡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到世界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从姿态万千的《天山景物记》到簇花似锦的南国《花城》。那山峰,高耸入云;那江河,奔腾不息;那草原,空旷辽远。明媚的《春》天,百花吐艳;《故都的秋》日,硕果馨香,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陈奂生上城》描绘了今天改革的经济繁荣;巴金的《灯》点燃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明灯;《最后一课》迸发出了爱国主义的烈焰。窦娥临刑咒天地,祥林嫂死前问鬼神,阿Q杀头时画圆圈,夏瑜血染“治痨”包,这人生的悲剧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文天祥的爱国气节,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鲁迅的斗争锋芒,毛泽东的指点江山,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民族之魂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进!这是社会美的闪光。此外,古典诗词的永久魅力,现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细腻,郁达夫的凄凉,豪放派的恢宏,婉约派的绮丽。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应像有经验的导游,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只有在学生胸中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才能很好地实施美感教育。
,要把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理解美、鉴赏美,必须把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力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而提高学生欣赏理解力主要是通过再造想象力的培养来实现的。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过程,这一渗透读者审美意识的新形象,是对原形象的再创造和美的补充。如果不能“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那么后面的品味美和体会美都是空话。例如在高考复习中鉴赏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再现天门山一带宏伟壮丽的美景:奇峰插天,绿树成荫,怒涛激荡,浪花飞溅;雄伟的江面上,一片白帆乘风破浪,疾驶而来;而一轮鲜红的太阳,悬挂在青山绿水之上,万道霞光使山山水水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天门山越发显得壮美多姿。这样,按照作者的描述,让学生进行美的想象,进行美的体验,就能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统一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当学生读到“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步起溪月,鸟还人亦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他们就会在脑海中出现李白饮酒至暮,落花满衣,踏着溪边的月色,在寂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情景来。这样,不仅把学生引到诗人所描绘的图画中去,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或进入林中散步的意
中学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