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论文
关键词:冠心病
【摘要】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在护理工作中,笔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8例均为2002年9月~2005年9月收入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47~76岁;离休人员36例,退休人员62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0例,中专以下68例;病史在1年以内有20例,1年以上52例,其余26例为初发病例。
2实施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门诊病历,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3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3],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
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