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教育风暴》心得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读《新教育风暴》心得
-----马敏健
___年秋、我因读书拖拉,直至今日才将《新教育风暴》读完。其中关于读书兴趣培养一段与我共鸣。也是对我最近读书拖拉的一种鞭挞。
我一直是喜欢读书的人,小学、初中时,随大人们每天津津乐道的准时收听收音机中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有时会因错过了某一段落而遗憾不已。和伙伴、同学交换小人书看那是常有的事。后来,爸爸将成册的大厚书从村部里借回家看,还不时催促我:“快看,别人还要借。”于是我和爸爸一样钻进了书堆里,完味着那些评书中的经典段落。也许那时我看书只是能分辨好人、坏人;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的浅层次。但那时我对看书的渴求真是如饥似渴。到师范学校上学,我从不放弃任何一次阅览室阅览的机会,笔记记得一本一本的(至今还保留着),平时也常积攒零用钱买书看。假期前,学校都开放图书馆让学生借书,我每次放假,都要借回几本重重的背回家抓紧时间看,生怕看慢了开学后要归还而读不完,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那时看的。师范未毕业我又函授考取了师专的中文系,那时我又系统的对中外名著进行了赏析,把读书的内涵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都说“读书刻苦”,我那时一点苦的感觉都没有,读什么学什么,其乐无穷。这些积淀为我以后走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底蕴。
在我儿子刚呀呀学语时,我就给他准备了好多的彩图书,教他看图,教他识字,看着他对图书的喜爱我心里真的很满足。可是,当他能独立读书时,却因为家里有很多图书却不忙于读书了。即使我常常坐下来陪他读,他也没有那种迫不及待想要读完的劲头。我意识到我为他准备好该读的书是我犯的一个错误。我自己少年时为获取读一本书的机会曾经用积攒好久的喜欢得不得了的香烟锡纸来交换,书中是有悬念、有巨大吸引力的,我看完一本,没了,就想听“下回分解”,于是就有很大的兴趣去“寻找”。再得到一本新的,那阅读真的是“如饥似渴”,这整个过程是去获取见识、了解未知的过程。可是,我把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好了,就消灭了他去获取的兴趣。看来“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着深刻的内涵。不知各位老师、家长们是否也有同感呢。
那么,现在孩子们生活在充裕的生活环境中,不会因为读一本书而费力的去获取。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显得困难很多。下面就我多年抓读书工作的方法积累与各位教师交流,以便我们互帮互学。
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是必要的,但只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那还需我们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
1、设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比如说我虽然已经从教十七年了,但是一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就着迷。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设“借书”情境,“困难的解决”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读书的快乐。“寻找”是一个过程,“寻找”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最好办法,“捐一本,读百本”不能让孩子们随便的就把书拿到,教师要诱导他们对这一本书产生兴趣。然后创设困难借书情境,限时读完。让学生倍感珍惜读这本书的机会,从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3、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午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我们是教者,引导学生读书自己要先读书。对读书的懈怠,任何
读《新教育风暴》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