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雅行少年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目前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其道德品行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雅行少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当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让学生成为新一代具有高雅内涵、高雅情操和高雅品行的人。本文主要阐述通过阅读经典、立足课堂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行为及内涵等进行雅行培养,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行,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兼具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雅行少年
xxx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开展座谈会时提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而令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等不断获得提高,成为一个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的人[1]。在语文教育中,掌握字词句等汉语知识是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基本任务,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语文其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是无法将优秀文化内涵传承与发扬的。小学是学生道德品行形成的初期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以此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讲文明、知礼仪的“雅行少年”。
一、诵读经典,培养雅言
雅言在古时是指通语,即中国人的语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雅言”是指正确合理的言论,结合古今情况,现将教育领域中的雅言定义为高雅的言辞[2]。经典文学著作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诵读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作者文笔或名著中人物雅言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语言表述逐渐趋于规范化、文明化。具备雅言品质能够让学生时刻要求自己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面对任何人,都能够精准、生动、雅致地表述自身的想法。诵读经典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拓展知识面,还可以就此培养学生的雅言品质,适时地进行语言清污,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健康绿色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于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推荐相关经典名著书单:汪祖荣先生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出版的《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刘阳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等,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并规范执行,每月阅读一本经典,并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写出来,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逐渐形成
长效的制度,让学生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长时间地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其语言也会受到影响,不仅使之变得更为博学,还使自身的语言表达更为优雅,逐渐成为“雅行少年”,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立足课堂,渗透雅行
雅行是指行为雅正,“雅”是内外兼修的气质,是内在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所以雅行也可以说是知行统一的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习惯[3]。基于目前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40分钟、下课10分钟、放学后回家,所以课堂时间应该是教师与小学生沟通、接触最多的时候。教师要践行“雅行少年”的养成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立足课堂,将雅行渗透于其中,使学生能够
小学语文教学雅行少年养成教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