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寅的咏史诗
【论文关键词】咏史诗歌咏批判现实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徐寅所处时代背景 出发,着重讨论了徐寅咏史诗的内容,揭示 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 咏史诗是徐寅 诗歌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对我们 研究徐寅起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 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 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 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 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 这些诗不落窠臼,别有寄托。这部分诗歌也 是徐寅诗集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 从诗歌内容上看,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 场面的描写,有对占代先贤的歌咏及对历史 上反面人物的的深刻批判。
首先,对历史事件及战争场面的描写表
达了作者感时伤世,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主
义情怀。徐寅有一首咏史诗描写过去的战争 场面,《和人经隋唐间战处》:“卷旖早归国, 卧尸犹臂弓。”、“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 红。”通过对战后战场环境的描写,侧面烘 托出战争的惨烈。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 社
会动荡,当时中原一带经常处于战舌L之中。
徐寅曾经长期寓居京城, 亲眼目睹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烽烟千里、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徐寅在诗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 了揭露。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僖宗 被迫逃往蜀中,徐寅有诗〈〈闻长安庚子岁事》 记载此事,“羽檄交驰触冕疏,函关飞入铁 兜螯。”写出了前方金戈铁马的危急战事; “皇王去国未为恨,寰海失君方是忧。”写 强敌压境,国君弃国逃亡,天下百姓流离失 所;“五色大云凝蜀郡,几般妖气扑神 州。” “凝”、“扑”突出了当时形势的险 峻;尾联表达了对明君的渴望,也写出了诗 人的悲愤与无奈。起义过后没多久,天佑元 年即904年,朱全忠纂唐,徐寅作诗反映了 这场浩劫:“上阳宫阙翠华归,百辟伤心序 汉仪。昆岳有炎琼玉碎,洛川无竹风凰 饥。”(〈〈寄卢端公同年仁炯时迁都洛阳, 新立幼主》)
其次,徐寅在咏史诗中歌咏了古代先贤 的高洁品行,有的表达了对圣贤的仰慕,如 “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楚国 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读汉 纪》)“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 孤。”(〈〈蜀》)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高度赞 扬。唐末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朋党相 争的混乱局世,造成小人占高位,而贤人则 备受摧残。作者自已也是屡试不第,怀才不 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徐寅在诗 中对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给以了 极大的关注,流露出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 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深表愤慨。 《读史〉〉一诗 对范增的不平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亚 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 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诗 中亚父即指范增,范增曾辅佐项羽,但意见 不被采纳,愤然离去,后忧愤而死。“高才 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是本诗的主 旨,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的惋惜之情。徐 寅足一位自视很高的诗人, 在诗中曾以李白 自诩,“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奎李谪 仙。”(〈〈咏写真》)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才华, 早年在长安时就已有赋名。 所以他又不甘于 就此沉沦,心中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浅析徐寅的咏史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