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地位略次
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7。C(“除”,任命官职.)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官名。校,,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