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学基础知识
CT发展慨论
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不高。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电子
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1972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CT的优点:
1 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 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直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
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用于定性分析。
CT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
一、CT基本原理
X线管发出的X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透过的X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
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CT图像。临床上将此图像再摄于胶片上。因此,CT图像
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二、CT机基本结构
1 扫描装置:由X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CT计神经中枢和心脏。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
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CT机的发展与分代
CT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
的演变。
扫描方式 探测器元素 探测器数 扫描时间 矩阵
第一代 平移/旋转式 碘化钠 1~2个 3~5分/层 256×256 已淘汰
第二代 平移/旋转式 二氟化钠 3~30个 10~40秒/层 256×256 已淘汰
第三代 旋转/旋转式 氙气 300个 2~10秒/层 256×256或512×512
第四代 旋转/静止 BGO晶体 1~4千个 1~4秒/层 512×512
或固定 或高效稀土陶瓷 或1024×1024
(当球管连续旋转、床匀速前进时形成螺旋CT)
第五代 超快速或电子束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X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50ms/层,17 层 /秒,拓宽了CT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CT检查方法及步骤
一 CT检查方法
1 平扫 是指不使用任何造影剂的CT扫描方法。包括连续扫描、间隔扫描、重叠扫描、薄层扫描(,)、靶扫描等,,尽量不使层距大于层厚。
2 增强扫描 是经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类型,对病变组织性质做出判断。注入方法有多种。常用的造影剂有离子型(60%~76%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Omnipaque、Ultravist等),剂量约50~1
CT诊断学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