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管理医疗器械消毒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评估管理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3月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传统消毒管理模式时抽取的300件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4-6月实施风险分级管理模式时抽取的300件器械作为观察组,2组均启用专业质控员,采用目测法、放大镜法、ATP法检测灭菌合格率检测。比较2组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的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4.713,P<0.001)。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采用风险评估管理,能明显提高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降低医疗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消毒灭菌;医疗器械;风险值;风险分级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发放的工作,在医院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1]。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对医护人员自身、患者就医安全及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就医风险认知的提高,风险管理也随之在我国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医疗安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2]表明,医疗器械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意外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院的危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引入风险评估管理的实施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3月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传统消毒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对照组,包含手术器械15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选取2017年4-6月采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包含手术器械14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2组器械均通过目测法、放大镜法、ATP法进行灭菌质量检测。2组器械类型、清洗消毒灭菌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2017年4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风险管理标准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分级管控[3],即围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3个基本要素予以实施。具体实施如下。1.2.1风险识别调查2017年1-3月医疗器械采用常规消毒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排查识别风险点,主要包括器械易损坏、器械易混淆、配件易丢失、周转不够、高低温混淆、结构复杂难清洗六大类,将其列入风险管理目录。1.2.2风险评估调查统计上述各风险点涉及器械数目、风险出现频次、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各类器械风险值,风险值按公式R(t)=LE(t)×P(t)计算。其中,R-医疗器械风险值(risk);LE-可能损失的资产(lossexpectancy);P-设备不良事件平均发生率(probability);t-某个时刻(time)。并根据风险值,进行风险分级。参照医疗器械风险管控分级矩阵[4],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确定该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级别。1.2.3风险控制针对风险管理项目的不同风险级别,采取典型控制措施。导致低风险项目的主要因素为消毒供应中心新职工对消毒流程不熟悉,人员分配不合理引
风险评估管理医疗器械消毒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