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摘要】古代蒙养养成教育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对于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思想尤其值得当代启蒙教育借鉴。
【关键字】古代蒙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误区启示
【作者简介】吴志钰江西师大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综合) 学号:1104015028
我国古代向来重视蒙养教育,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教育, 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大体相当于今日初中以前的儿童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王庆.《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古代蒙养教育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其中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思想尤其值得当代我国启蒙教育借鉴。
一、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
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中国教育史》教材220页
蒙养教育旨在“养”。《新华字典》对“蒙”的解释是“愚昧, 没有知识”。如果“蒙”加以养, 即养蒙、蒙养, 使之变得聪明和文明,这便是蒙养教育或者称启蒙教育。其理论依据是“正本”和“慎始”, “正本”就是要确立的发展方向, 因为这关系到今后的发展, 所以一开始就要特别慎重, 即所谓“慎始”。诚如《易经》云: “正其本, 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告诉我们, 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 还必须是正确的教育, 而且旨在“养”。王庆.《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古代历来关心儿童的早期启蒙教育,具有这方面的传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古代蒙养教育对现代启蒙教育的启迪》.百度文库
朱熹也非常重视胎教, 要求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
“气禀正而方理全”出生后,“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衣、恭、敬”等道德品质,才能对幼童“教之以事”,小便养成德行。黄保权,张凤响.《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演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其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
作业: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